編者按:備受市場關注的“兩會”正在召開,在這一疫情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究竟有哪些看點?對今年乃至未來的經濟形勢有哪些影響?對A股市場影響多大?帶來哪些領域的投資機遇?《中國基金報》專門推出知名基金經理看兩會系列報道,一一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分別于5月21日、5月22日在北京正式開幕。A股歷來有“兩會行情”一說,會議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宏觀經濟政策及行業政策將逐步定調,引發市場及投資者關注。
今天,基金君采訪了銀華內需基金經理、銀華同力精選擬任基金經理劉輝,泓德基金投研總監王克玉,一起來談談“兩會行情”。
銀華內需基金經理劉輝:我們認為“兩會”最大的利好,是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強調市場經濟的基本配置地位,進一步強化改革與開放。這是全社會經濟活動參與主體的“定心丸”。
泓德基金投研總監王克玉:最近兩年,中國的發展始終面臨著復雜的外部環境,以及當前疫情的影響。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表現出了很強的韌性,包括資本市場也在出現一定波動之后,仍回歸相對穩定的狀態。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基調明確“穩就業,擴內需”政策穩定市場信心
中國基金報:目前A股進入“兩會時間”,您如何看今年兩會政策?有哪些值得關注之處?
劉輝:我首先關注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基調定調。目前來看,“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要和“更加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是明確的,這為今年市場的投資環境也定了一個基調,也就是,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國內A股市場將面臨比較寬松的資金條件。
同時,我們比較關注擴大內需,穩定就業目標的明確,以及對GDP目標的淡化,反應了著眼未來、實事求是的政策基調,這會帶給市場一定的信心。另外,我們對創業板注冊制、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數字經濟這樣的改革重點的明確,是比較關注的。也對“西部大開放”的區域發展戰略保持密切關注。
王克玉: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會期七天,與往常超過十天的會期相比,明顯縮短。隨著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發布,市場也有了很多解讀的聲音。下面就談一談這次兩會帶給我們的幾個最大的感受:
第一,本次兩會首次未提及經濟增速目標,相反,“就業”成為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共出現了39次,這也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這是我們在面對今年國內國際復雜的環境之下,非常現實的做法。
事實上,在今年的整體環境下,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任務也很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各種措施將就業人數穩定住,所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的就業相關目標被設定為: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這意味著未來各項政策的關注點和精力都會集中到穩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上來。
第二,在面臨較大的外部沖擊下,要素改革、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依然被放在首位。無論是國企改革、減稅降費、房住不炒,都是希望通過各個層面的改革,相對公平有效地進行社會資源的配置,讓實體經濟中有競爭力的企業可以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不論這個企業處在怎樣的產業和行業當中,只要擁有相對的競爭優勢,就能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發展起來。
關注基本政策方向 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表現出很強韌性
中國基金報:您認為今年兩年對A股市場影響大么?是否有“兩會行情”?您近期是否進行了相關持倉結構調整?能否談談目前市場利好因素和利空因素?以及核心因素?
王克玉:本次兩會,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召開,大家關注的焦點相對以往更加聚集,討論的內容也多集中在疫情對于社會和企業、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影響上。但通過這些討論,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政府和整個社會治理結構和方式上的深刻改變。
最近這兩年,中國的發展始終面臨著復雜的外部環境,加上這次疫情的因素,各方面的利好和利空都對經濟運行和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表現出了很強的韌性,包括資本市場也在出現了一定的波動之后,仍回歸相對穩定的狀態。
就其背后的原因,一是國內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在不斷快速升級的過程中,經濟運行對外部依賴明顯下降;二是過去這么多年,經濟快速增長使得我們的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抗風險能力很強,不論是微觀層面看上市公司,還是宏觀層面看實體經濟,都表現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能力,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可投資標的。
當然,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發展過程中可利用的資源的便利性會有所下降,成本也會出現明顯的上升,包括核心龍頭在內的企業的發展都會面臨較大的外部壓力,對于整個經濟發展速度形成一定的抑制。所以從增速的角度來看,客觀地面對這一事實也非常重要。
劉輝:兩會的重要意義在于對于國家大的方針政策在一年維度上的確認,這種確認對市場有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長期影響,尤其是涉及到基本投資環境的定義。
從公募基金的運作來看,一般會關注基本政策的指引以及邊際變化的中長期影響,這種思考也會貫穿在投資的全過程中。如果兩會所提供的基本政策方向與以前設定的投資環境設定偏差不大,就不會引發明顯的持倉調整。
從我們的風格來說,我們更傾向于從產業角度的數年維度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自下而上選擇優秀公司,按照長期主義的基本風格進行持有。所以,并沒有專門針對兩會進行持倉結構調整。
強調市場經濟基本配置地位 全社會經濟參與主體吃下“定心丸”
中國基金報:能否談談目前市場利好因素和利空因素?以及核心因素?您認為兩會將帶來哪些投資機會?哪些您比較看好?
劉輝:當下來看,我們認為最大的利好,是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強調市場經濟的基本配置地位,進一步強化改革與開放。這是全社會經濟活動參與主體的定心丸。
利空因素可見的,一是美國在技術領域進一步對中國的打壓,二是對今年經濟增長水平的擔心。我個人覺得,前者最終會導致中國相關公司為追求產業鏈安全的加速發展,后者會在今年后續針對性政策的推出下逐步改善。
目前市場核心因素還是相對寬松的政策條件下,中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進程,并將推動中國的一些產業快速發展。
兩會所確立的基本政策基調和政策方向,是考慮整體投資環境的基礎,并會強化某些行業的中長期發展邏輯。
在中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們對于大的科技領域,包括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以及醫藥生物領域的創新藥、特色原料藥和醫療服務等領域都比較看好。我們對于農業產業中的產業結構變遷也比較看好,主要集中在種業和養殖產業。另外,我們對于邊際改善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保持關注,并認為大金融和其它價值型的公司可能也會存在修復性的機會。
王克玉:就資本市場而言,過去兩三個月里,我們看到中國過去的優勢產業在內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下,依然表現優秀。
對我們的投資而言,有三個方向也是值得長期看好的:一是在中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那些制造業核心企業;二是在疫情當中為人民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貢獻,并擁有強大的科研研發水平的醫藥行業;三是疫情的變化和技術進步同步改變著大家的生活、消費和工作習慣,而符合消費變化方向的行業和企業也將成為我們重點關注的投資方向。
新基建提升全社會生產效率 關注5G、新基建應用等投資方向
中國基金報:對于市場預期較高的新基建領域,您如何看?背后有多大投資機遇?
王克玉: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進程過程始終伴隨著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它包括三個方面:能源、交通和通信。
這三個方向自古以來就一直在演進和發展,進入現代社會,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我們社會運行的成本快速下降。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從項目本身具備良好的經濟效應,也在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然在科技進步的不同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的表現形式不同,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能源領域的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通信領域由普通網絡向5G網絡的升級,全面實現高速網絡的建設,都是重要的方向。
而在前期疫情帶來了社會運行的異常狀況之后,我們都目睹了一個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支撐社會運行的重要作用。所以我想,隨著新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入增加,一方面會帶來非常明顯的項目經濟效應,另一方面也會繼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劉輝:市場總體是很聰明的。在當前的內外環境下,新基建作為投資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具有面向未來提升全社會生產效率的作用,同時對中期的經濟也有較好的拉動作用。所以這個方向是比較確定和可靠的。
新基建的建設高峰第一階段至少會延續到明年,其中的投資機會還是比較多的。我們會首先考慮那些在這個建設周期中企業形態、競爭地位得到快速提升的公司,這種提升是穿越新基建本身的企業成長。另外,我們對于建設高峰期過后還會繼續延續發展勢頭的子行業是比較關注的,比如涉及數據中心建設、涉及社會流量使用數量級提升的方向,以及新基建之后的應用方向。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